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2024级)

【来源: | 发布日期:2024-11-27 】

一、专业基本信息

专业名称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专业代码

080503T

专业类

能源动力类

学制

四年

授予学位

工学

专业特色简介

以工程力学、工程材料学、电路与电子技术、自动控制理论为基础,现代电力电子技术、新能源发电原理、新能源变换与控制、计算机控制技术为核心,结合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构建需求,重点研究新能源发电、智能电网与微电网、能源互联网与综合能源等工程领域内的具体工业应用问题,形成新能源发电变换与控制技术及智能电网与微电网运行控制的专业特色,使学生对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知识有较深入的了解和掌握。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依托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加强学生在产品研发和工程应用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培养。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新能源发电与智能电网领域的设计、制造、运行、科研和管理工作。

二、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

培养定位:本专业致力于培养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的新能源发电、智能电网、能源互联网与综合能源工程领域的高级应用型工程师,能从事相关领域产品设计与制造、设备运行与维护、研究开发与技术服务以及工程项目管理等工作。

培养目标:本专业学生毕业5年左右,具有以下素质与能力:

目标1:具备健康的身心和人文科学素养,建立、维持和加强高效的工作关系,并能解决冲突。

目标2: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尊重社会价值,具备社会责任感,遵守职业道德规范,遵循工程伦理道德。

目标3:能够跟踪并适应工程发展和技术前沿,能够运用现代工具,使用已有的技术和方法成功地解决工程项目中的新问题。

目标4:具有在全球技术、经济、法律、伦理、环境和社会等背景下,实施复杂新能源工程解决方案的技术和管理能力。

目标5:具有全球化意识和国际视野,养成终身自主学习习惯,善于运用现代工具,不断提升自身创新能力。

2.毕业要求

(1)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复杂新能源工程问题。

(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复杂新能源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设计针对复杂新能源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系统、单元(部件)或工艺流程,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4)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复杂新能源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复杂新能源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复杂新能源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6)工程与可持续发展:能够基于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新能源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7)伦理和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8)个人和团队: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9)沟通:能够就复杂新能源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0)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11)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持续维护专业发展计划和记录,保持和提高个人业务领域能力。

三、专业核心课程

本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包括:工程力学、工程材料基础、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电机学、现代电力电子技术、嵌入式系统开发、电力系统分析基础、新能源发电原理、新能源变换与控制、智能电网与微电网等。

四、主要课程逻辑关系结构图

图1 主要课程逻辑关系结构图

五、“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支撑关系矩阵

制定基于OBE教育理念的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矩阵图、毕业要求指标点分解与相关教学活动支撑度矩阵图。

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支撑关系矩阵图

毕业要求

培养目标

目标1

目标2

目标3

目标4

目标5

指标1





指标2





指标3




指标4





指标5





指标6




指标7




指标8





指标9





指标10





指标11




注:空格处填入H、M或L,其中H表示高相关性,M表示中相关性,L表示低相关性。

毕业要求指标点分解与相关教学活动支撑关系矩阵图

序号

教学活动

毕业要求1

毕业

要求

2

毕业

要求

3

毕业

要求

4

毕业

要求

5

毕业

要求

6

毕业

要求

7

毕业

要求

8

毕业

要求

9

毕业

要求

10

毕业

要求

11

毕业

要求

12

指标点1-1

指标点1-2

指标点1-3

指标点1-4

指标点1-5

指标点2-1

指标点2-2

指标点3-1

指标点3-2

指标点3-3

指标点4-1

指标点4-2

指标点5-1

指标点5-2

指标点6-1

指标点6-2

指标点7-1

指标点7-2

指标点8-1

指标点8-2

指标点9-1

指标点9-2

指标点10-1

指标点10-2

指标点10-3

指标点11-1

指标点11-2

指标点12-1

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L









2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L









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L









4

思想道德与法治















M





L









5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




















L









6

社会主义发展简史/中国共产党简史/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改革开放简史/中华民族发展简史(五选一)




















L









7

大学英语(1)-(2)

























H




8

体育(1)-(4)




















L









9

大学计算机基础Ⅰ



M


























10

大学生心理健康



















L










11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L









12

大学美育




















L









13

英语拓展系列课

























L




14

英语选修类(选2门)

























L




15

文献检索与利用







M






















16

军事理论






















L







17

高等数学Ⅰ(1)-(2)

H




























18

线性代数Ⅰ

L




























19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I

L




























20

大学物理IV(1)-(2)

H




























21

工程制图Ⅲ


H



























22

C程序设计



M


























23

电路分析Ⅲ




H

























24

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

L




























25

数字电子技术




M

























26

模拟电子技术




M

























27

新能源专业导论















M

H

H

H






M





28

自动控制原理Ⅰ





M

M






L

















29

嵌入式系统开发Ⅱ



H










M
















30

电机学





M







L









L







L

31

现代电力电子技术Ⅰ





M

L






L

L








L







L

32

新能源变换与控制





M

L


M




L

L















L

33

电力系统分析基础





M

L






L














M



34

项目管理


























H

H


35

工程伦理















L



M


M









36

工程力学




H

























37

新能源发电原理





L





















H



38

新能源工程仿真技术













M












L



L

39

电力系统暂态分析





L







L
















L

40

新能源电动汽车技术








L




















L

41

工程材料基础



H










H
















42

自动控制原理Ⅱ





L
























43

形势与政策



















L






M




44

思想政治课实践环节















L





L









45

社会实践















L






L

H







46

军事技能






















L







47

劳动教育



















L










48

安全教育















L














49

创新实践







H

H

H


H





L




L

M

M




L

L

L

50

物理实验I(1)-(2)












L

















51

电路分析实验Ⅲ












L

















52

数字电子技术实验












L

















53

模拟电子技术实验












L

















54

新能源变换与控制综合实验








M

M

M




M







M


M






55

新能源发电与智能电网综合设计








M

M

M




M







M


M






56

工程实训


L



















L








57

认识实习















L


M







M





58

金工实习Ⅱ




















M









59

新能源生产实习
















M


H


M


M


M





60

毕业设计(新能源)






L

H

L

M

M

M



H


L







M

H

M



M

61

电子线路CAD


M











L
















62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











M


















63

程序设计实践I



L


























64

光伏发电系统设计与运行





L








L

L















65

电力电子装置与系统设计


L




L


L



M



L









L




L


66

发电厂电气部分








L






L















注:支撑度H(强)、M(中)、L(弱)



六、持续改进机制

明确本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的持续改进运行机制,包括评价周期、评价依据、评价结果应用和相关负责人等。

本专业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的周期为2~4年,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专业培养目标的规定、《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及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对本专业计人才培养的要求、行业企业专家意见、毕业生和校友意见和第三方机构数据调研进行评价。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报告包含数据来源、评估过程,评价分析结论和修改建议。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根据评价报告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进行修订,特别是其中培养目标的修订提供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小组由专业负责人担任组长,成员包括学院相关领导、系主任、课程团队负责人,2-3名行业企业专家,以及数据调研人员等。

本专业毕业要求达成性评价的周期为0.5~1年,依据毕业生课程学习和考核、毕业生本人和用人单位的问卷调查进行评价。毕业要求评价结果不仅可用于判定专业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是否达成,还可为课程体系的修订完善和课程建设提供依据。毕业要求达成情况定期评价机制的建立可以帮助专业判断课程体系的合理性,以及课程教学的实施效果,是专业培养质量持续改进的基础。

本专业课程体系的合理性评价有以下两种方式:一种是培养方案修订和运行过程中,为检验、考察课程设置质量而进行的审核式评价;另一种是基于毕业要求达成情况开展的诊断式评价。审核式评价每年进行一次;诊断式评价四年一个周期。专业课程体系合理性评价,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主要依据专业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以及课程教学大纲(或课程简介)、专业的毕业要求评价报告和课程评价报告、专业教师、在校学生和教学督导的意见反馈、行业企业专家意见、毕业生意见、高校专家意见和第三方机构数据调研等进行评价。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的审核式评价需要形成完整的评价报告,包括评价内容、评价办法、信息数据来源和评价分析结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须依据课程体系审核式评价报告对修订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予以改进,并说明存档。培养方案运行过程中的审核式评价,需要汇总评价信息来源,形成本年度课程体系合理性评价结论和改进意见。专业建设委员会须根据本年度的课程体系审核式评价结论和改进意见,对课程设置、支撑指标点等因素进行局部调整,并在下一年度重点检测调整效果。专业每四年对课程体系进行一次全面诊断性评价,评价后需要形成完整的评价报告,包括评价依据、评价过程和评价结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根据评价报告对影响毕业达成的每个问题形成合理有效的改进措施,为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设计与修订,乃至课程教学大纲的修订提供依据。专业培养方案评价组由专业负责人担任组长,成员包括系主任、课程团队负责人,2-3名行业企业专家,校友代表、学院相关领导以及数据调研人员等。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督促培养方案评价组定期完成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和课程体系合理性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做出持续改建方案,监督专业建设委员会实施。

七、各类课程学分比例结构

课程模块与课程性质

普通课(含课内实践)

独立实践课

总学分

其中课内实践学分

学分

通识教育课程

通识教育课程

40

4

8

选修

理论与实践选修合计不少于8学分

大类专业基础课程

必修

43

2

0

专业教育课程

必修

34

5

23.5

选修

5

3

3.5

合计

130

15

35

实践环节(含课内实践)合计49学分,占毕业要求总学分的30%;选修合计16.5学分,占毕业要求总学分的10%。

八、毕业标准

学生毕业应修满本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总学分165学分,且符合各模块学分要求(具体详见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九、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1、通识教育课程

课程

编码

课程名称

7089521

思想道德与法治

3

48

48




1

必修

711482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3

48

48




2

706723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3

48

48




3

7067421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3

48

48




4

733771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

3

48

48




5

7104501

形势与政策

2

64

64




1-8

7352301

中国共产党简史

1

16

16




1

必修

1

学分

7352401

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

1

16

16




1

7352501

改革开放简史

1

16

16




1

7352201

社会主义发展简史

1

16

16




1

7362801

中华民族发展简史

1

16

16




1

7016901

大学英语(1)

4

64

64




1

必修

7016902

大学英语(2)

4

64

64




2


英语拓展系列课

2

32

32




3

必修

2

学分

7064011

军事理论

2

36

32



4

2

必修

7090801

体育(1)

1

32

32




1

7090802

体育(2)

1

32

32




2

7090803

体育(3)

1

32

32




3

7090804

体育(4)

1

32

32




4

7196821

大学生心理健康

2

32

16


16


2

7196831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0

38

8


30


1-8

7015801

大学美育

2

32

32




4

7015722

大学计算机基础Ⅰ

2

32

16


16


1

必修

2

学分

普通课小计

40

842

776


62

4



7089611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

2

64



64


1-8

必修

7064021

军事技能

2

132



132


夏1

7004901

安全教育

0.5

16



16


1-8

7035211

劳动教育

0.5

16

4


12


1-4

必修

7260041

创新创业实践

2

64



64


1-8

7081521

社会实践

1

32



32


1-8

独立实践课小计

8

324

4


320




必修合计

48

1166

780


382

4



通识教育选修不低于8学分,且其中自然与科学类和创新创业类模块合计不低于2学分、语言应用类模块不低于2学分。

2、大类专业基础课程

课程

编码

课程名称

7030701

高等数学Ⅰ(1)

6

96

96




1

必修

7030702

高等数学Ⅰ(2)

6

96

96




2

7101201

线性代数Ⅰ

3

48

48




1

7029501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I

3

48

48




3

7016401

大学物理Ⅳ(1)

4

64

64




2

7016302

大学物理Ⅳ(2)

2

32

32




3

7048101

工程制图Ⅲ

2

32

24


8


1

7197901

C程序设计

3

48

24


24


2

7021241

电路分析Ⅲ

4

64

64




2

7029401

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

3

48

48




3

7087611

数字电子技术

3

48

48




4

7069201

模拟电子技术

4

64

64




3

普通课小计

43

688

688


32




大类(专业)基础课程必修需修读43学分

3、专业教育课程

课程

编码

课程名称

7120401

自动控制原理I

4

64

54

10



4

必修

新增

嵌入式系统开发Ⅱ

3

48

28

20



4

7211201

电机学

4

64

54

10



5

7099811

现代电力电子技术I

4

64

50

14



5

7272901

新能源变换与控制

4

64

56

8



6

7329501

新能源发电原理

4

64

56

8



5

7333101

智能电网与微电网

2

32

26

6



6

7272301

电力系统分析基础

2

32

28

4



6

7211731

新能源专业导论

1

16

16




1

7272501

项目管理

1

16

16




7

7310101

工程伦理

1

16

16




7

7204421

工程力学

2

32

28

4



4

新增

工程材料基础

2

32

28

4



4

普通课小计

34

544

456

88





7098611

物理实验Ⅰ(1)

1

32


32



2

必修

7098612

物理实验Ⅰ(2)

1

32


32



3

7022321

电路分析实验Ⅲ

0.5

32


16



2

7024312

数字电子技术实验

0.5

16


16



4

7024311

模拟电子技术实验

0.5

16


16



3

7273011

新能源变换与控制综合实验

2

64



64


夏3

7196611

工程实训

1

32



32


夏1

7254911

认识实习

1

32



32


夏1

7061401

金工实习Ⅱ

2

64



64


3

7248801

电气生产实习

2

96



96


夏3

7196511

毕业设计(能源)

12

384



384


8

独立实践课小计

23.5

800


112

672



必修合计

57.5

1344


112

672




7307501

电力系统储能技术与应用

2

32

28

4



7

选修

5学分

新增

新能源工程仿真技术

2

32

16


16


5

7195411

发电厂电气部分

2

32

26


6


6

7354901

储能与综合能源系统

2

32

32




7

7196011

风力发电系统设计运行与维护

2

32

28

4



6

7196321

光伏发电系统设计与运行

2

32

26


6


6

7223421

计算方法

2

32

16


16


7

7120511

自动控制原理Ⅱ

2

32

28

4



7

7340301

电力技术经济基础

2

32

32




6

7329301

新能源电动汽车技术

2

32

28

4



6

7299831

人工智能基础

2

48

32


16


7

7333001

智能电网通信与监控技术

2

32

26

6



7

普通课小计

24

400

318

22

60




7087711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

1

32





夏2

选修不少于

3.5学分

7213121

电子线路CAD

1

32





夏2

7014721

程序设计实践I

1

32





夏1

7329401

智能电网与微电网综合设计

1

32





7

7307401

电力电子装置与系统设计

1

32





7

独立实践课小计

5

160







跨专业选修

学生需修读本专业培养方案之外的其他专业的专业教育课程不低于2学分。

选修合计

28

560







4、产教融合类课程安排

课程

类别

课程

编码

课程名称

校企合作

课程

7211731

新能源专业导论

1

16

必修

7273011

新能源变换与控制综合实验

2

64

7272901

新能源变换与控制

4

64

7329401

智能电网与微电网综合设计

1

32

选修





小计

8

176


产教融合

课程

7273011

新能源变换与控制综合实验

2

64

必修





7307401

电力电子装置与系统设计

1

32

选修





小计

3

96



合计

11

272


5、综合素养类课程安排

课程

类别

课程

编码

课程名称

劳动教育类

7035211

劳动教育

0.5

16

必修









选修

心理健康类

7196821

大学生心理健康

2

32

必修









选修

美育教育类

7015801

大学美育

2

32

必修









选修

数字素养类

7015722

大学计算机基础Ⅰ

2

32

必修









选修

创新创业类

7260041

创新创业实践

2

64

必修









选修

十、辅修教学计划

辅修一般应为专业核心课程,总学分25-30学分,建议均为必修课。

课程

编码

课程名称

7021241

电路分析Ⅲ

4

64





2

必修

7069201

模拟电子技术

4

64





3

7087611

数字电子技术

3

48





4

7120401

自动控制原理Ⅰ

4

64





5

7211201

电机学

4

64





5

7329501

新能源发电原理

4

64





5











必修合计

22

352







7022321

电路分析实验Ⅲ

1

32





2

必修

7024311

模拟电子技术实验

0.5

16





3

7024312

数字电子技术实验

0.5

16





4

独立实践课小计

2

64







十一、修订说明

本版培养方案修订必要的说明。

修订日期:2024年0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