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简介
交通运输工程领域专业硕士学位点于2014年获批、2018年整合,依托“城市道路交通智能控制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首都顺畅交通协同创新中心”开展人才培养工作,下设道路交通运输和轨道交通运输两个招生专业。
道路交通运输专业设有综合交通信息感知技术与决策、交通控制理论与技术、载运工具与智能驾驶、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交通安全理论与技术五个培养方向。培养能够将电子技术、信息技术、控制理论、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等应用于交通控制与管理,具有独立承担交通运输系统分析、研究、开发、系统集成、建模、仿真、优化等科学研究或技术性工作的能力,具备工程项目的组织与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轨道交通运输设有轨道车辆牵引控制与检测技术、轨道交通智能监控及诊断、轨道交通运输组织优化三个培养方向。能够将电力电子技术、信息技术、控制理论、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等应用于轨道车辆牵引控制与检测、智能监控及诊断以及轨道交通组织优化等领域,具有独立承担轨道交通运输系统分析、研究、开发、系统集成、建模、仿真、优化等科学研究或技术性工作的能力,具备工程项目的组织与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2、详细介绍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机动车保有量的急剧增加以及“互联网+交通运输”融合发展,我国迫切需要交通运输与管理系统分析、开发、集成、组织管理等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本学位点瞄准国际交通运输工程领域发展前沿,聚焦我国交通运输工程领域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理论和技术问题开展科学研究,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并具有扎实的理论和专业知识基础、较高的专业外语水平以及一定创新能力和研发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学位点依托“城市道路交通智能控制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首都顺畅交通协同创新中心”开展人才培养工作。2015年以来,学位点共承担国家级项目23项,省部级项目19项,人才项目5项,横向项目73项,获得省部级及行业协会奖22项,授权发明专利29项,出版专著4部,发表论文142篇,完成了“奥运交通信号控制”、“长安街交通控制系统”、“北京市交通管控综合平台”等重大工程,建设了涵盖城市道路综合交通控制理论和方法、城市道路交通智能控制应用技术、交通检测技术、交通仿真技术、交通行为与安全、交通大数据分析与处理、车联网技术、城市轨道交通组织优化理论和方法、复杂环境下客流检测技术、乘客行为仿真技术、大数据客流分析与处理技术等二十多个成体系的研究平台群,这些平台为研究生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的教学、科研支撑。
学位点有专业教师32名,导师27名,其中教授9名、博导5名,副教授17名,拥有博士学位的29名。
道路交通运输专业培养方向有:
(1)综合交通信息感知技术与决策
主要研究面智能交通数据检测技术、交通信息表达、交通信息融合与处理、交通大数据分析与智能决策等。
(2)城市道路交通控制理论与技术
主要研究交通控制系统建模分析、道路交通智能控制设备、智能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多系统融合与协同管控技术、交通控制优化与评价方法等。
(3)载运工具与智能驾驶
主要研究混合动力电驱动车辆整车控制技术、智能网联汽车控制技术、智能驾驶技术、车联网及车路协同技术、智能驾驶系统集成技术等。
(4)交通规划与管理
主要研究交通系统建模与优化、多模式交通仿真系统及技术、道路交通工程设计、智能交通系统设计等。
(5)交通安全理论与技术
主要研究交通安全监测与事故诊断技术、驾驶行为建模与分析、交通安全与应急管理、交通安全系统分析与评价等。
轨道交通运输专业培养方向有:
(1)轨道车辆牵引控制与检测技术
主要研究轨道交通车辆数据检测技术、轨道交通车辆牵引控制设备、轨道交通车辆高效驱动与传动技术、车-电-网耦合技术等。
(2)轨道交通智能监控及诊断
主要研究轨道交通智能感知技术、轨道交通健康诊断技术、轨道交通大数据分析技术、轨道交通智能维护与智能决策等。
(3)轨道交通运输组织优化
主要研究乘客行为分析与仿真、列车运行组织优化、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理论与技术、轨道交通安全与应急管理等。